争议政策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否“挑大梁”?
原标题:争议政策工具,挑大梁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否“挑大梁”?争议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在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下,2020年以来尤其是工具2022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愈加受到央行重视,结构并与总量政策一道发挥着货币政策的性货双重功能。
央行在日前发布的币政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下一阶段,挑大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争议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工具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结构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性货企业、行业倾斜。币政
“在我国,挑大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金融直达实体经济、争议政策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工具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作出了重要贡献。”央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日前刊文称。据统计,2022年以来央行新推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包括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再贷款等。
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工具,业界如何看待结构性货币政策,在5月14日举行的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多位学者、机构首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央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表示,如何解释在非常时期的当下,结构性货币政策成为挑大梁的角色,恐怕是经典的货币经济学所不能承受之重,迫切需要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代呼唤新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新的货币经济学理论。
“就促消费来讲,无非是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货币政策面对现在这样一种结构性问题,它的作用有限。”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4月的金融数据显示,无论是居民信贷还是企业信贷都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回落,政府应该是愿意放松货币,但是放松效果怎么样?而且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降息的空间也有限。
5月13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454亿元,同比少增8231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784亿元,同比少增1768亿元。
对于李迅雷提出的当前消费趋弱的问题,有专家学者表达类似的看法,并建议发放现金或者消费券来促进消费提升。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面对这样一个外部环境,我们只能靠内需,内需当中最核心的要靠消费,消费看起来也是国民经济当中一大软肋。
“我相信下周一公布的4月份数据看起来也不是特别乐观,在这种背景下促消费会成为今年核心政策点。”沈建光认为,我们刺激经济的主要方法是减税降费,给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但我们消费端比较弱,“发消费券或者转移支付给疫情后受疫情影响的员工,包括给受困人群发放现金之外,还可以考虑给各地政府发放的消费券提供中央财政的支持。”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也表示,房地产拉动很困难、基建很难上来,所以整个传导机制现在是面临问题,今年在货币政策的空间已经比较有限的背景下,要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并且优化财政支出的方向,“消费券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政策,是可以发力的点。”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也建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参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予以稳步提升,并积极配合财政政策的落实。
与上述观点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则认为,在当前情况下,货币政策比平时更能起到作用,而不是更不重要,货币政策做得好或不好对经济的影响更大而不是更小。
“当前环境下,货币政策可以起到‘防火’、‘灭火’、‘救灾’的作用,从货币当局掌握的政策工具和它的专业技能来看,在‘防火’和‘灭火’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其他部门做不了,只有货币当局有这种专业能力和工具。”张斌表示。
张斌具体解释称,怎么看“防火”,疫情防控可以说是森林里到处都是火星子,地下藏的都是小火苗,这个时候就需要普降甘霖,需要下一场大雨,靠的是什么,这场大雨就是总量政策,具体来说就是降低利率;怎么看“灭火”,疫情期间企业运行不正常,各种风险放大,各种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市场有问题会很快传导到其他市场,这时货币当局必须要非常及时地“灭火”,确保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怎么看“救灾”,“救灾”就是要针对特定的行业、特定的企业找到它最该救的地方,但“救灾”就是借出去的钱未必能完整地收回来,而且货币当局在这方面没有特别的优势,这个工作更适合财政来做,货币政策更多起到辅助的作用。
对于当前央行降息的窗口期,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最近两个月中国的CPI同比、环比增速出现比较快的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时间窗口并不是美联储是否加息,时间窗口是通胀期来之前,如果通胀期来了对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可能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央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日前刊文介绍称,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序实施,持续投放基础货币,2020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累计投放基础货币2.3万亿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有效地支持了经济复苏。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就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2021年末央行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按照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给予1%的激励资金,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
“货币当局非常鼓励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发放贷款,这种意图是非常好的,但现在也确实面临很大的矛盾,很多企业没有贷款能力,要想让银行有借有还地把钱贷出去,银行当然很乐意做,但是很多小微企业没有这个能力接这个贷款,利率还是太高,应该想方设法把利率尽可能降下去,大家才能借得起钱,才能有借有还,才能帮助这些企业。”张斌认为。
5月13日,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表示,当前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1-4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39%,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保持在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下一步要推动降低银行负债成本,进而带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金融机构减少收费,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可能还是需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总量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有,但是要做得谨慎一点比较好,“货币政策更多是一种周期性政策,主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的同时支持经济增长,很多国家基本都是这样,我们国家实际目标相对多一点,及时是国际收支,结构性的成分也不是很多。”
“我有一点担忧,如果过多关注结构性的政策,但实际上货币政策工具还是以总量为主。”黄益平表示,并以小微企业贷款举例称,这些年小微企业贷款高速增长,主要是因为政策推动和风控创新,但是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没有给中小企业发放更多贷款的主要原因不是缺乏流动性,而是缺乏有效的风控手段,“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了之后,银行反而更多愿意给擅长做、能做的企业贷款。”
黄益平还提醒称,结构性货币政策是相对比较直接放到项目上,这会引发一个问题,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界限出现一些模糊,越来越多的结构化和政府过去传统的资金配置会有什么样的差异?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股份有限公司原行长张健华则系统分析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优劣点,好处包括引导性、政策直达、起效快等特点,但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五个方面:
一是如何选择定向支持工具、结构性工具支持的行业,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指向性这么清晰,那就要求央行或政策制定者走在市场前面,需要更清晰地知道投到哪个行业效率会更高,央行要比市场更加聪明。
二是这些政策发挥作用机制是什么,直达这部分资金有限。张健华以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为例解释称,截至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77万亿,但整个再贷款再贴现一共2.47万亿,“也就是说政策吸引力主要是靠价格优惠,但作用有限,主要是考核。”张健华称。
三是结构性改革是长期问题,相对来说货币政策短期工具支持长期结构变化有一定的难度。
四是如果以价格优惠吸引银行撬动银行资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如财政资金更加有效,因为这种操作是作为一种投入不计回报甚至可以损失掉的,而央行资金是一种债务工具给到银行,银行再给到企业,企业最终早晚还是要还的,银行也是要还的,“财政如果拿同样的钱来做一个担保机制让银行来放这个贷款,那这个可能效果和央行再贷款的效果其实是有差异的。”
五是需要考虑通过这种方式影响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变化是不是最佳的,从资源配置效率上来说是不是最优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可能会有这种效果,但是要能够发挥作用的话还需要有些前提和条件如何引导资金资源去市场化的配置,这一点是我觉得我们货币政策在未来需要考虑的。”张健华认为。
“将不断总结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体系,把握好结构性货币工具投放流动性总量,兼顾服务普惠金融的长期目标和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实施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措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相配合,共同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市场增长动能,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稳增长目标。”央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表示。
(责任编辑:百科)
-
转自:贝壳财经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王雨晨 阎侠)11月21日至23日,2022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在议题为“金融助力产业革新与全球合作”的论坛上,路易达孚集团全球首席商务官兼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周学军发表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完成各项议程,于11月13日闭幕。大会达成《武汉宣言》《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等多项重要成果。《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明确,将确保 ...[详细]
-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2年11月14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0亿元逆回购操作。具体情况如下:逆回购操作情况 ...[详细]
-
□记者 李荣 上海报道11月19日在沪召开的重大基础设施韧性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上,业内专家认为,进一步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韧性,已成为现实需求。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等专家说,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 ...[详细]
-
“果链一哥”立讯精密推上市以来最大规模股权激励计划 释放什么信号?
“果链一哥”002475.SZ)推出史上最大规模股权激励计划。立讯精密11月13日晚间发布2022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拟向公司董事王涛、董事李伟、副总经理黄大伟、财务总监吴天送等在内的3759名激励对 ...[详细]
-
中国网11月14日讯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其中对密切接触者的判定以及风险区 ...[详细]
-
前10月浙江进出口增长16%!助企纾困稳外贸政策显成效,新兴市场快速增长
来源:浙江日报记者近日从杭州海关获悉,今年1月至10月,浙江进出口额达3.9万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出口2.87万亿元,增长17.7%;进口1.03万亿元,增长11.7%。同期,浙江进出口、出 ...[详细]
-
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一21日说,日本政府将全力应对眼下的生活成本危机,让经济重回增长轨道。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通货膨胀率连续多月上涨,10月涨幅创40年来新高。铃木向国会提交2022财政年度第二次补 ...[详细]
-
央视网消息:还有八天,世界杯就要来了!不过,今年这场历时28天总共64场比赛的卡塔尔足球盛宴上,中国元素将会以另一种方式亮相。每逢世界杯周期 义乌总不会错过时机从韩日世界杯的五彩假发到南非世界杯的“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