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的尽头不应该都是“造车”
炒股就看,造车权威,消费专业,该都及时,造车全面,消费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该都 金评天下丨消费电子的造车尽头不应该都是“造车” 来源:金融投资报 日前,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发表的消费“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以及“小米创业思考”,引起了广泛关注。该都 人们最感兴趣的造车是,这家互联网智能家电领军企业遭遇成长天花板以后的消费想法,对此,该都雷军说,造车“小米在自动驾驶第一期投入33亿元,消费第一期规划140辆测试车,该都目标是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消费电子的尽头是不是都是“造车”?这是一个比较奇妙的世界,让人难以琢磨。 小米、格力、海尔、华为、美的等数码消费或ICT巨头都想进军汽车制造,而“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吉利却想方设法进军手机制造。 最关键的是这两个行业似乎都已经进入了红海竞争,并不是靠品牌技术、资金实力就一定有胜算。这就好比一个新的“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曾经是消费数码巨头的乐视,高调跨界“造车”却被多方质疑,至今过得非常狼狈; 一度想借道银隆钛锂电池技术进军新能源客车的格力,相关资产收购议案的股东大会居然被中小股东联手否决,现在还在苦苦寻找新的突围方向; 在新能源汽车上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吉利,在今年年初传出要收购魅族手机,但现在大家也看到“不做中国的苹果,要做世界的魅族”已经在市场上几乎难见踪影; ICT巨头华为现在与小康股份的合作好不风光,但不要忘记华为曾经也在和北汽新能源银狐的合作中黯然收场…… 至于这些业界大佬为何要如此“乱战”,理由也很合符逻辑,因为各自固守的传统行业都面临成长的天花板。 最典型的是格力、美的所在的空调市场,从2017年开始,因为保有量达到新高、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增速放缓,一直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跌至谷底,2021年开始略有起色同比增长9.96%,今年1-4月又同比下降8.7%,美的、格力的业绩增速也勉强维持在个位数。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为各位大佬跨界扩张找很多理由,比如苹果也在积极思考进军汽车制造领域,特斯拉的马斯克也要生产手机。这都没错,但是这些品牌并没有遭遇成长天花板,一个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行业寡头,而且特斯拉、苹果的业绩都在高速增长。 即便如此,像苹果这样的企业虽然没有遭遇成长天花板却一直未雨绸缪,一直在投入巨资搞技术突破,比如苹果的芯片也一度受制于高通,但它现在几乎都在用自己的芯片。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各路大佬遭遇自己的行业天花板就去其它行业“搅局”,什么赚钱做什么,有多少大佬想过要在自己所处的行业领域继续深耕?有多少实用技术方面的突破?这是不是更值得我们思考。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世界杯要通宵看球?收下这些Tips,教你减轻伤害
-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 俄国防部首次公布沉没“莫斯科”号船员视频
- 本周6只新股集体申购,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商登陆沪市主板
- 证监会李明:确保退市改革执行不走形不变样 坚决把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清除市场
- 蔡英文打造的潜艇上,马桶好贵!
- 统计局: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59亿元,同比增长3.3%
- 白嫖还是逼宫?北京银行被指赖账,怡合春天“撂挑”京医通
- 将自己虚拟化,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带你进入元宇宙逛展
- 欧洲稳定机制为复苏保驾护航
- 又一家券商因交易系统故障领罚单 券商信息化建设待加强
- 上海昨日新增3例死亡病例,均为高龄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等严重基础疾病病例
- 杭州: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3个千亿级、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 快讯:三大指数持续走弱创指跌超1% 大金融板块低迷
- 博世吉林工厂恢复生产:上海工厂继续“闭环”
- 民航局:东航MU5735在偏离巡航高度前,机组与空管部门的无线电通信和管制指挥未见异常
- 美国6月份房价涨势放缓 住宅市场持续转向
- 烽火通信销售规模稳步回升 净利增181.5%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俄媒:乌克兰公司企图对俄银行用户发起大规模攻击 被成功阻止
-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2723+20639”例
- 搜索
-